工业视觉光源技术:解决高反光和复杂背景难题

CONTENTS

SHARE ALSO

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工业AI视觉检测系统已成为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核心技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常常会面临两大严峻挑战:高反光和复杂背景。在高反光材料表面,光线容易形成镜面反射,导致图像局部过曝、细节丢失,缺陷特征被掩盖。而复杂背景或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则容易引入干扰信息,增加AI算法分割和识别的难度。这些光学难题如同视觉的“死角”,能够轻易地掩盖微小缺陷,导致系统误判,甚至使整条生产线陷入停滞。仅仅依赖先进的相机和软件算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任何算法都无法凭空重建丢失的图像信息。

 

现代工业制造中,AI视觉外观缺陷检测被视为保障产品质量的“火眼金睛”。然而,这双“眼睛”并非万能,在面对高反光物体(如金属、玻璃、镜面)和复杂背景(如纹理、颜色干扰)时,其能力会受到严峻挑战,导致误检或漏检。真正能够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对工业视觉光源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应用。然而,解决这些难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调整算法,但往往忽略了问题的核心——光源。光源不再仅仅是提供照明的辅助工具,而是整个视觉系统的“眼睛”,它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决定了原始图像的质量,进而影响后续AI算法的效率和鲁棒性。通过精妙的光学设计,可以从物理层面消除眩光干扰、简化复杂背景,从而为AI模型提供清晰、高对比度的“高质量数据”。

 

17567940274201

 

一、为何高反光与复杂背景成为视觉检测的“拦路虎”?

 

 

(一)高反光:镜面反射的欺骗性陷阱

 

高反光现象,即镜面反射,是工业视觉检测中的一个首要难题。当光源照射到玻璃、抛光金属、塑胶外壳或涂层表面等光滑物体时,光线会以一个与入射角相等的角度定向反射,形成刺眼的“眩光”或“热点” 。这种现象会极大地干扰相机成像,使图像中出现大片过曝区域,从而完全掩盖掉这些区域下的真实表面细节和潜在缺陷,如划痕、凹坑或脏污。

 

这种挑战并非仅靠软件算法就能解决。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若初始图像因不良照明而导致对比度不足,即便是最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也可能出现误判,最终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并增加机器判定产品缺陷的时间 。这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果关系:光学系统是整个视觉解决方案链条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无法在物理层面获取一张高质量的原始图像,任何后续的AI算法都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无法有效地进行特征提取和缺陷识别。

 

(二)复杂背景:纹理与阴影的视觉干扰

 

在许多工业生产线上,待检产品并非总处于干净、单一色的环境中。例如,物体可能会放置在带有复杂图案、多变纹理或异色拼接的背景上。在这种情况下,目标物体本身的特征,尤其是微小缺陷或精确的边缘,很容易与背景中的视觉元素混淆 。这使得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难以实现准确的目标分割,即便是AI模型也可能在训练过程中面临挑战,因为用于训练的数据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视觉噪音”。

 

这种光学挑战与工业AI所面临的“数据困局”紧密相连 。高质量的数据是构建强大AI算法的基础。如果原始图像因复杂背景而充满干扰,那么用于模型训练的标注图像将耗时耗力,且质量难以保证。这不仅会严重影响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效果,还可能导致模型无法适应工业现场的复杂多变环境,从而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因此,一个能够有效简化视觉场景、突出目标特征的光源方案,实际上是在为AI模型提供“干净”的训练数据,从源头上保障了系统的性能。

 

二、如何通过工业视觉光源技术来解决高反光和复杂背景难题?

 

在解决高反光和复杂背景问题之前,理解不同工业光源类型及其工作原理是至关重要的。每种光源都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适用场景,没有一种“最佳”光源适用于所有应用 。正确的选择在于匹配光源的物理原理与被测物的光学特性。

 

(一)光源选型基础:解构不同打光模式的物理原理

 

(1)前向照明

 

前向照明是最常见的光照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光源位于相机和被测工件之间,相机通过捕捉工件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线来获取图像信息

 

  • 环形光源(Ring Light):环形光源是一种经典的LED前光源,因其环形设计,能从多个方向均匀地照射物体,从而避免产生明显的阴影 。它灵活性高,被誉为机器视觉中的“多面手”。这种光源特别适用于圆柱形或球形物体的质量控制,如瓶盖或管状零件 。

 

  • 条形光源(Bar Light):条形光源能够对长条形区域进行均匀照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性,通过调整光源的安装角度,可以实现截然不同的照明效果。例如,当条形光源倾斜照射时,可以利用漫反射来拍摄和识别物体,从而有效避免镜面反射引起的眩光。反之,如果将光源与CCD相机呈相同角度倾斜,则可以捕捉镜面反射光,用于突出刻印等特征的边缘成分。这种多功能的部署方式充分说明,工业视觉的解决方案并非仅仅是选择一个光源,而在于对光的物理行为进行智能操控,以优化光与被测物体的交互。

 

17567938964592

(2)漫射照明

 

漫射照明方案是直接针对高反光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其原理是通过穹顶光源(Dome Light)、轴向光源(Coaxial Lighting)或平面光源(Flat Light)等将光线从多个方向均匀地散射到被测物上。这种照明方式能够模拟自然界中的“阴天”光照效果,将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混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来自弯曲或高反光表面的模糊反射和眩光。通过消除图像中的高光热点,漫射光能够为后续的图像处理提供一个亮度均匀的背景,使得AI算法更容易检测到物体的真实特征和细节。

 

(3)背光照明

 

背光照明是一种独特的光照方式,它与前向照明相反,将光源放置在被测工件的后方,而相机则位于前方 。当工件阻挡光线通过时,相机所捕捉到的是一个具有高对比度的剪影图像,完全分离了目标物体与背景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消除物体表面的所有纹理、颜色和阴影信息,将图像简化为最基础的二值化轮廓 。它使得轮廓测量、孔洞检测、有无检测等任务变得异常简单和可靠 。背光照明是解决复杂背景问题的终极方案,它通过一种巧妙的物理隔离,将视觉难题从“识别”转变为“几何测量”,从而大幅提升了检测的稳定性和效率。

 

(4)低角度照明

 

低角度照明,或称暗场照明(Dark Field),其原理是将光源以极低的入射角斜向照射到物体表面 。当光线遇到光滑平整的表面时,会沿着低角度直接反射出去,无法进入垂直于表面的相机镜头,因此背景呈现为黑暗。然而,当光线遇到微小的表面缺陷(如划痕、压痕、凹坑、刻印)时,这些不平整之处会产生强烈的漫反射,将光线散射向各个方向,从而有一部分光会进入相机镜头 。最终,在图像中,微小的缺陷会以明亮的线条或点状形式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光滑的背景则保持黑暗。这种方法通过光与物体表面微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极高的对比度,使得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瑕疵变得“无处遁形”,极大地简化了AI算法的检测任务。

 

(二)光源进阶方案:针对性解决高反光和复杂背景难题

 

当常规的光源方案无法满足特定工业场景的严苛要求时,需要引入更高级、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来解决最棘手的高反光和复杂背景问题。这些进阶方案往往是光学硬件与软件算法深度融合的体现。

 

(1)偏振光技术:消弭非金属表面的镜面反光

 

偏振光技术是应对非金属表面(如玻璃、塑料、陶瓷)高反光问题的强大工具。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偏振特性:自然光(非偏振光)在照射到非金属表面并发生反射后,反射光会变为部分偏振光,即光波的振动方向变得更加定向。

 

为了利用这一特性,通常需要在光源和相机镜头上分别安装偏振滤光片。光源上的偏振片能够使发出的光线振动方向统一化,形成偏振光。当这束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只有从物体表面漫反射回来的光线(其偏振方向被打乱)能够穿过相机镜头上的正交偏振片。而那些从光滑表面定向反射的镜面反光(其偏振方向保持不变),则会被相机镜头上的偏振片有效阻挡。这种“正交偏振”的配置能够极大地减少甚至消除眩光干扰,使隐藏在反光下的表面细节(如划痕或内部应力)清晰可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对金属表面的反光无能为力。这是因为自然光经过金属表面反射后仍然是非偏振光。此外,偏振成像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还能通过分析偏光度的差异,用于检测LSI芯片是否放置到位、药品是否正确填充,甚至可以用于观察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

 

(2)结构光与3D成像

 

结构光技术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跳出2D成像限制的解决方案。它不再依赖光强和对比度来识别特征,而是通过向被测物体投射已知的几何图案,如线型激光或编码光斑。当相机从一个特定角度捕捉这些图案时,由于物体表面高度的变化,图案会发生畸变。通过高精度计算这些畸变,系统能够重建出物体表面的高精度三维(3D)几何模型,即点云数据。

 

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与2D图像不同,3D点云数据本身不包含颜色、纹理或光强信息,因此能够天然地抵抗表面颜色变化、复杂纹理和镜面反光的干扰。这使其成为处理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中高反光金属件检测的理想选择。例如,在汽车制造中,3D相机已被广泛应用于涂胶质量检测和零部件的精准定位。这种从2D到3D的转变被视为机器视觉技术的第四次突破,为制造业工件上下料、高精度定位装配等场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

 

(3)计算成像:软件与光学的完美融合

 

计算成像是一种将硬件光学系统与强大的软件算法相结合的技术,旨在通过多幅图像的计算处理来弥补单一图像的不足,生成高质量的最终图像。

 

  • 高动态范围成像(HDR):HDR技术通过采集同一场景在不同光照水平下的多张图像,例如在短脉冲和长脉冲光照下的图像。然后,软件将这些图像进行智能合成,从而消除图像中的过亮(过曝)和过暗(欠曝)区域,最终生成一张在最亮和最暗部分都保留丰富细节、亮度均匀的图像。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具有极端光照对比的场景,如同时检测高反光表面和阴影区域中的细节。

 

  • 光度立体成像(Photometric Stereo):光度立体技术旨在从多张图像中重建出物体的三维形状和表面纹理。其工作原理是,从至少三个不同的方向依次用光源照射物体,并在每次照射后拍摄一张图像。随后,利用特定的算法,系统能够从这些图像中解算出物体的法向量,进而重建出其表面的完整三维形状。这种方法不受表面颜色和纹理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揭示表面上的细微不平整,例如代表缺陷的划痕或凹痕。

 

计算成像技术代表了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的演进方向,即承认在单一、静态的光学设置下可能无法捕捉到“完美”图像,转而通过可控的序列化图像采集和智能算法合成,以计算的方式生成完美的结果。这种方法使得解决方案更加灵活和动态,减少了对单一硬件配置的依赖。

 

三、工业光源技术在多行业中的实践应用

 

在3C电子和半导体制造领域,对产品外观和尺寸的检测精度要求达到了微米甚至亚波长级别。汽车制造是一个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的行业,机器视觉技术在其生产流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利用光源技术来获得高对比图像至关重要。

 

  • 手机盖板检测:手机盖板通常由高反光的玻璃或塑料制成,其外观缺陷(如划痕、脏污)的检测极具挑战性 。专利文件显示,专门设计的检测系统通常会结合线阵相机和面阵相机,并配合使用特定角度的光源装置,以实现对盖板尺寸和外观的全面检测。

 

  • PCB/FPCB检测:印刷电路板(PCB)的自动光学检测(AOI)是3C电子制造中的关键环节。AOI系统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和特殊光源来获取PCB板的图像,并结合灰度化、二值化、特征提取和模板匹配等图像处理技术,自动检测线路上的短路、断路、残铜等缺陷 。线性组合光源和高亮聚光系统等专门的光源方案被广泛应用于此类设备中,以确保在高速检测中获得清晰、稳定的图像。

 

  • 半导体晶圆检测: 半导体晶圆的表面缺陷检测是光学检测系统中的顶尖难题。为了实现对亚波长尺寸缺陷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系统会根据缺陷类型选择不同的照明模式。例如,在明场系统中,会使用光强极高的宽带光源;而在暗场系统中,则使用单一波长的窄带激光光源。此外,一些先进的检测系统甚至集成了偏振光源、共聚焦扫描等多种成像模式,以实现对各种微小缺陷的全面覆盖和快速检测。

 

  • 高反光零部件检测:汽车零部件的表面(如发动机部件)常常带有油污或高反光。相关应用经验表明,对于这类容易产生眩光的零件,可以采用穿透性强的红外光源进行检测。红外光可以更好地穿透油污和某些高反光介质,获取更清晰的图像,从而解决可见光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展望未来:AI与光源技术共进的工业新纪元

(一)光源的智能化与可编程化

 

未来的光源将不再是静态的硬件,而是具备智能和可编程能力的光学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根据被测物体的材质、形状和检测任务,自动调整亮度、角度、波长,甚至在不同的照明模式之间进行快速切换。这种智能化和可编程化能够显著缩短系统部署和调试周期,降低对现场工程师的专业要求,使工业AI视觉解决方案更易于普及和应用。

 

(二)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数据与算法驱动下的光源优化

 

市场正从传统的独立硬件和软件组件模式,向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演进 。在这一趋势下,光源、相机和AI算法将深度集成,形成一个智能闭环。例如,AI模型不仅会分析图像,还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反向优化光源参数,以获取更利于检测的图像。

 

此外,生成式AI的兴起为克服工业数据稀缺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够利用有限的真实样本生成大量的模拟缺陷数据 。但这同时也对光源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光学系统必须能够捕获足够高质量的真实图像,以作为生成模型的基准和验证,从而确保生成的模拟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工业现场的复杂性 。这种数据驱动的光源优化模式,将是未来AI视觉系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三)以光源为基石,筑牢AI视觉检测的智能防线

 

工业AI视觉缺陷检测的未来,并非单纯地依赖于更强大的算法或更高分辨率的相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光”这一核心要素的掌控。高反光和复杂背景等难题,本质上是光学挑战,需要通过精妙的光源设计从物理层面加以解决。无论是通过漫射照明消除眩光,通过背光提取纯粹的轮廓,还是通过偏振光技术过滤定向反光,或是通过结构光直接进入3D世界,每一种方案都是在为AI模型提供最清晰、最有效的数据输入。

 

正如分析所示,光源不再是视觉系统的次要组成部分,而是其性能的基石。在“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业AI 2.0时代,光源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决定了数据质量,而高质量数据是训练出稳定、可靠AI模型的先决条件。最终,掌握了光的艺术,就掌握了工业AI视觉的未来。未来的系统将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平台,它能够根据任务需求自动调整光源,让AI算法在最理想的“光照”下工作,从而筑牢工业质量控制的智能防线。

 

 

 

 

 

 

See Also

_17572985195419
_17567940274201
_17567816197980
_17567187014476
_17567077146140
_17564564077865
c170a41c-1ed3-4c8b-b21f-0f1b19f9156d
_1756369755157
_17563615986011
_17562793999440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