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制造领域,AI视觉检测系统扮演着“火眼金睛”的角色,是实现零缺陷生产的关键。然而,即使是再先进的AI算法,也常常被一个常见的“隐形杀手”所困扰——反光。它就像是给AI视觉系统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眩光,让检测变得困难。AI视觉检测系统依赖于相机捕捉到的清晰、一致的图像,当光线在光滑、金属、电镀或玻璃材质的表面发生不规则反射时,会导致相机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过强(过曝)或形成亮斑。这些亮斑会掩盖真实缺陷,如划痕、凹坑、脏污等缺陷被强光淹没,无法被识别。同时也会制造虚假缺陷,本应是正常的反光区域,被AI模型误判为异常。再者会降低图像对比度,使得需要检测的边缘,缺陷轮廓变得模糊不清,最终造成检测准确率下降,需要大量的人工复判,增加成本。
作为领先的AI外观视觉检测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深知反光问题的痛点和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工业视觉检测中反光问题的成因,并分享常见的解决方案。
一、工业视觉检测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反光问题
(一)本质因素:光线与材质的相互作用
在工业视觉检测中,反光(也称为眩光或镜面反射)是导致检测误差的最常见元凶之一。要解决它,首先必须理解它的产生根源。其本质是光线与物体表面相互作用后,进入相机镜头的方向超出了系统预期。光线照到物体表面后,主要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行为:镜面反射是产生有害反光的“罪魁祸首”。当光线照射到光滑、平整的表面(如金属、玻璃、抛光塑料、光滑漆面)时,会像镜子一样,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进行反射。如果相机恰好位于这个反射光路上,就会接收到一个非常明亮的、甚至过曝的亮斑(即反光)。这个亮斑会完全遮盖物体表面的真实纹理和缺陷。漫反射则是当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整的表面(如哑光塑料、纸张、布匹、磨砂金属)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这使得从各个角度观察,亮度都相对均匀。相机能捕捉到物体表面的细节,非常适合视觉检测。绝大多数工业产品表面同时存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只是比例不同,视觉检测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抑制镜面反射的干扰,同时增强漫反射的信号。
(二)关键因素:光源与相机角度不合理
光源、物体和相机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也是产生反光问题的关键因素,控制反光问题的核心思想是确保镜面反射光不会进入相机镜头。对于曲面、弧面或棱角多的零件,光线反射方向更加复杂多变。很难找到一个光源位置能完全避开所有曲面的镜面反射角,因此极易产生不规则的高光带或光斑。当相机视角、物体表面法线和光源入射角满足特定关系时,相机就会直接接收到强烈的镜面反射光。简单来说,如果光源的位置不合适,相机就正好“看”到了光源的“倒影”,从而导致过曝。
(三)干扰因素:环境与外部环境
视觉检测系统通常在工厂车间运行,环境中的其他光源,如日光灯、天窗的自然光、附近机器的指示灯等,都可能照射到被检物体上,产生无法预期的反光,干扰主光源设定的照明方案。
二、工业视觉检测中消除反光的常见方法
基于上述成因,解决工业检测中的反光问题,通常会从硬件优化和软件算法两个层面协同解决。
(一)选择合适的光源类型
光源的直接作用是照亮被检测的物体,通过精确的光学设计,将被测目标最需要被关注的特征(通常是缺陷)凸显出来,同时将不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干扰特征尽可能地抑制下去,从而为相机捕捉一幅高对比度、高信噪比的图像打下坚实基础,极大减轻后续图像处理和AI算法的压力。光源就像是“舞台灯光师”,一个优秀的“灯光师”不会把所有的灯都打开,把舞台照得一片惨白。而是会精准地使用顶光、侧光、背光、追光等不同手段,照亮主角,隐藏配角,营造氛围,突出戏剧冲突。同样,工业视觉检测中的光源,就是这个精准的“舞台灯光师”。它通过精心的设计,塑造我们想要看到的图像,让“主角”(缺陷或特征)闪亮登场,而让“配角”(背景和干扰)隐入幕后,最终让“大脑”(AI算法)能够轻松、准确、快速地做出判断。
穹顶光或圆顶光是解决曲面、弧面反光问题的利器,光线通过半球型内壁多次漫反射,形成均匀柔和的光场,能极好地消除镜面反射,凸显物体表面的三维缺陷。同轴光和条形光能够有效控制反射方向,条形光从特定角度打光,可用于突出轮廓和凹凸不平的缺陷,使用同轴光,使光路与相机光轴平行,可以让平整的表面看起来非常均匀明亮,而将凹凸不平的缺陷(如划伤)显示为暗线。使用偏振镜能够有效过滤杂散光,使用偏振片(在光源和镜头上各加一片),可以滤掉由镜面反射产生的眩光,只保留物体表面的漫反射信息,获得更真实的纹理图像,是应对金属等高反光表面的常用方法。在选择合适的光源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被检测物体材质特性和被检测缺陷特征,核心目的是获得高对比度的图像。
(二)利用AI深度学习技术来“消化”反光
当硬件优化后仍存在无法避免的反射时,就需要依靠强大的AI算法来“理解”和“忽略”反光。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解决复杂反光问题的有力武器,通过在海量包含各种反光情况的数据集上训练,AI模型能够学习区分“反光”和“真实缺陷”,大幅提升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凭借其强大的特征提取和泛化能力,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到比传统算法更深层次、更抽象的特征。即使反光的形态、位置发生变化,训练有素的AI模型也能凭借其强大的泛化能力,做出准确判断,不会被反光干扰。在图像送入AI模型之前,可以采用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进行预处理,如Retinex算法用于增强和均衡光照,暗通道先验用于去除雾霾效应(类似强光干扰),从而提升图像质量。
反光是工业视觉检测中的常见挑战,但绝非不可逾越。通过精密的光源设计从源头控制光线,再结合强大的深度学习算法从软件端消化其他干扰,可以极大地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我们不为客户提供单一的软件或硬件,而是提供量身定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比如在手机中框检测中,解决大面积金属反射问题,实现“三伤”(划伤、磕伤、碰伤)高精度识别。在动力电池壳体检测中,解决铝合金或不锈钢材质面易产生镜面反射问题,缺陷稳定检出能力满足客户要求。如果您正在被产品反光问题困扰,导致检测效率低下,欢迎联系我们的技术专家团队。我们将为您提供免费的初步评估和方案建议,助您的生产线拥有一双不被反光迷惑的“智慧之眼”。